2024年11月23日,中文国际化与全球语言治理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4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中文学院王祖嫘副教授召集,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等国的6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新疆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十余所京内外高校的50余名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线下参与本论坛,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等院校和单位的40余名相关人士线上参与了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党总支书记蔡芝芳为论坛致开幕辞。蔡书记表示,语言交流合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基地之一,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专业技能、跨学科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持续为中外文化交流输送优质人才资源。蔡芝芳书记对论坛的召集人,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和全体师生表达了殷切期望,认为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充分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探索中文国际化与全球语言治理的新理论、新路径,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吉林大学安丰存教授在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四化”发展理念。他指出,推动中文国际化不能仅依靠教育推广,必须在教师本地化、教材本土化、教法学术化、教学体系化等方面形成整体布局。安教授特别强调了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提出应通过“中文教育国际化”与“国外中文教育本地化”相结合的路径,全面推进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水平、教材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史中琦博士以生动有趣的视频案例开启报告,通过对美国高校中文教学职位招聘信息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文教师角色的深刻变革。研究表明,除传统的语言教学能力外,教师的测试评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都已成为新时代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这一发现对世界范围内中文项目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关英明详细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建设思路和成果。自2021年1月开设以来,该专栏已发表96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涵盖学科建设、语言标准、教学理念、资源建设、语言测试等多个研究领域。关主编强调,未来编辑部将继续深化“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打造更加优质的学术发表平台,并诚邀各位青年学者踊跃投稿。
武汉大学的陈练文副教授基于德·斯旺的世界语言系统理论,对中文作为超中心语言的国际化路径提出了创新性见解。她指出,中文的国际化战略应从“向中心靠拢”转向“向边缘发力”,既要吸引边缘语言使用者学习中文,也要加强中文使用者对边缘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实现更全面的双向交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丹萍以新西兰教育改革为背景,从“理论建设者+一线中文教师”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深层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王丹萍博士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毛利原住民世界观与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强调了构建包容性多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随后,当地志愿者张正宜同学分享了新西兰中小学进行的亲身实践案例,以及毛利认识论融入本土中文教育的感悟和体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郝美玲教授自上而下,从越来越多国家将中文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谈起,基于简单阅读观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和元分析,深入探讨了儿童汉语母语者与儿童汉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解码和语言理解是两类群体阅读理解的主要成分技能,但在语言理解发挥作用的时间进程上存在差异,这为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报告环节之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会青年教师、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就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踊跃提问。各位报告专家对提问予以悉心解答,就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写作发表等实际问题与在场教师深入交流,分享了宝贵的学术见解和教学经验。当天下午,会议还安排了内部研讨工作坊,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硕博研究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借此难得的机会,充分交流了上午专家报告的学习体会,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精神,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也大大增强。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努力锤炼专业本领,做好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的使者。
作为我国首批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践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月15-17日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化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次青年论坛紧随其后,以学术行动贯彻了世界中文大会精神,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学术智慧,更为广大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带来了精神激励。
撰稿 | 李垚楠
审核 | 王祖嫘 蔡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