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做客“北外文华讲堂”

作者: 时间:2024-12-30 点击数:

为深化师生学术交流,为中文学科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2024年12月27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北外文华讲堂”系列讲座,特邀请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作题为《崔世珍所记是不是北京话?》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高育花教授主持,蔡芝芳书记致辞,学院师生及专业爱好者八十余人参与讲座。

汪维辉教授首先介绍了崔世珍的生平及其著作的学术价值。崔世珍是朝鲜半岛李朝时期最杰出的汉语学家,精通汉语书面语和口语,是历史上全面搜集、研究和记录汉语官话口语的先行者。其诸多著作,如《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517)、《老朴集览》(1517)、《四声通解》(1517)、《训蒙字会》(1527)、“吏文诸书辑览”和《吏文续集》(1539)等,均记录和探讨了大量明代中期的汉语口语词汇和语音,为后世学者探究十六世纪初期北京话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汪教授以“鹅老”“快子”“给”“还”等词为例,生动展示了汉语词汇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并着重阐述了崔世珍著作在词汇演变及语音演变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

关于崔世珍所记是否为北京话的问题,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辽东话。对此,汪维辉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力反驳,论证了崔世珍所记实为北京话,而非辽东话。第一,“崔世珍们”学习汉语口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随使团出使北京和在本国接待明朝使者时能担任口语翻译,所以其所学、所记的汉语只能是当时北京城里通行的口语;第二崔世珍是有机会到北京去“质正”的,从目前所掌握材料来看,崔世珍不仅有去北京质正汉语,还有一些其他机会向中国人学习当时通行的汉语;第三,不得已而去辽东质正,也是向精通汉语的硕学鸿儒质正,而不是一般的辽东人;第四,除了面对面质正学习外,崔世珍还拥有丰富的北京话书面资料可供参考。

讲座最后,汪教授总结指出,崔世珍详细注解的《翻译老乞大》与《翻译朴通事》所记录的词汇及语音,应属当时的北京话。不过,需注意的是,所谓“北京话”,并非只限于北京城内通行,实际上很多词也是当时官话的通用词汇,可能在很多地方都说。

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汪教授就《原本老乞大》的方言基础、朝鲜的质正制度、蒙式汉语和汉儿言语的关系、中古时期南北地域对比语料等学术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汪维辉教授的讲解旁征博引,逻辑严密,为师生们深刻诠释了什么是汉语史研究所需的“语文学的功底,语言学的眼光”,更以其卓越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标杆,激励着后辈投身汉语史研究,为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撰稿:陆  靖

审校:高育花

审核:蔡芝芳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