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经过长期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一流外语人才及外语类复合型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国际一流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中文学院”)集中国学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于一体。1985年在全国首批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1992年创办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2004年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先后自设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政策与规划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博士专业;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设有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6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2019年和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8月,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学院已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自成立以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北外一贯严谨治学的传统,积极利用北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深厚的教学研究积淀,以及自身的教育技术研发优势,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项目。网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外语网络教育师资团队和领先的外语教育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研发力量。二十多年间,网院获得多项办学殊荣,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办学质量得到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促进我国从事文学研究、教学、编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提高业务素质,满足对高层次学位教育的迫切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北京地区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方向)课程研修班,该项目由中文学院与网院共同承担。
一、招生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方向
1. 总体目标
要求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有理想,遵纪守法,有敬业精神,有职业道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了解本专业学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要求学生具有开放与创新意识。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又具有学术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 研究方向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充实自身的知识、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文学研究、教学、编辑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特色
1. 师资团队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中文学院拥有一支学科齐全、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队伍。依托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优势,学院积极整合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形成了学科互补、相互交融的新型教学科研模式。同时学院拥有国际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不可多得的跨文化交际平台。
2. 平台全程记录学习轨迹,过程自主透明。
学员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远程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回顾,还可通过平台完成作业提交、成绩查询、学分查询、出勤记录、论文提交等各项操作,全面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
3. 学习资源多元,交流活动丰富。
北外多种学习资源可向学员开放,学员可获取各类学习机会,通过图书馆查询学术资料,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论坛、国际学术研讨、国际学术参访等各种交流活动。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阶段,总学分30学分。拟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课程研修班人员须修满30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 公共课:7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3学分)和外国语课程(4学分);
2. 全校通开课:2选1(2学分);
3. 专业必修课:10学分;
4. 专业选修课:10学分;
5. 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1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公共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外语I | 2 |
外语II | 2 |
全校通开课 | 文学研究前沿 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研究前沿 (二选一) | 2 |
专业必修课 | 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 | 2 |
现当代文学名作研读 | 2 |
现当代经典作家研究 | 2 |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 2 |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研究 | 2 |
专业选修课(须修满5门) | 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 | 2 |
现当代文学与媒介 | 2 |
现代文类研究 | 2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读 | 2 |
现代中国研究专书选读 | 2 |
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 | 1 |
注:以上科目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五、教学与考核
教学采用集中面授与在线学习、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每门课程为学员指定参考书目与学习资料,建立交流平台,以利于自学。
课程考核按相同专业在校研究生的考试要求和评卷标准进行,60分合格。拟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课程研修班人员如课程考核不合格,应在自进入课程研修班三年内重修并通过课程考核。
六、学习年限
每一期课程研修班的全部课程教学在1.5年内完成;最长学习年限为3年。拟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人员,须于课程研修班入学起4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及全国统一水平考试、提交本专业学术期刊论文1篇(正文不少于3000字),方能申请同等学力论文撰写资格。通过学校论文撰写资格审查后,须1年内完成论文写作并提交论文,提交论文后半年内完成论文的评阅及答辩。逾期不予受理。
七、培养流程
1.入学与听课。研修班入学后,学员按每学期课表学习课程,在1.5年内完成课程学习。
拟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课程研修班人员,还需完成以下流程。
2.系统登记。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的,本人提出申请,提交要求的书面材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注册登记、采集图像与指纹信息,签署《诚信承诺书》等。经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资格审核同意,学员才有资格报名全国统一水平考试。
3.自课程研修班入学起4年内,参加全国统一水平考试,每年5月考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方向)考试科目为外国语和学科综合全国统一水平考试。
4.研修班入学后三年内课程考试全部合格,由中文学院和网院统一颁发研修班结业证书。逾期不予受理。
5.自课程研修班入学起4年内,须在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且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学术规范行为的审核,不得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6.自课程研修班入学后(非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注册时间),4年内完成所有课程且合格、通过全国统一水平考试、已发表一篇专业相关学术论文者,方能申请同等学力论文撰写资格。通过学校论文撰写资格审核后,交纳论文指导与答辩费用;1年内,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在提交论文后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逾期不予受理。
7.论文答辩通过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
八、招生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在相关机构做出成绩的人员。
2.专业与年龄不限。
3.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含三年)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已获得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国(境)外学位的,其学位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4.获得学士学位但未满三年的,在参加国考前,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即可。
5.不具有学士学位者,可参加课程研修,课程全部合格,由中文学院和网院统一颁发研修班结业证书。
九、费用
1.课程研修班学费40000元。入学时交纳全部学费。正式开课后,学员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视作自动放弃学习,所交学费不予退还。
2.论文指导与答辩费8000元,包括论文开题费用、导师指导费用、论文答辩费用。期间产生的论文匿名评审费用,依据实际产生次数单独按次缴费。无论学员最终是否通过论文答辩,所交论文指导与答辩费不予退还。
3.申请硕士学位者参加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水平考试费用直接交纳给国家学位办规定的相关部门。
十、报名、注册
(一)咨询:
电话:010-88812232 010-68473270
邮箱:bwyy@bfsu.edu.cn
网址:https://bwol.bfsu.edu.cn/html/training/index.html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 号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7层701室
邮编:100089
(二)报名
报名时间:2025年2月17日截止
报名方式:
网上报名:在 https://graduate.beiwaionline.com 注册、填报个人相关信息。
提交报名材料:
(1)本人最后学历证、学位证的扫描件各一份
(2)身份证扫描件一份
(3)《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研修班报名登记表》
(4)《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登记表》
(5)《学位承诺书》
(6)《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研修班学员须知》
上述材料整理齐全后,将以上材料电子版扫描件发送至邮箱:bwyy@bfsu.edu.cn。
报名材料凡持不符合条件的相关报名材料(如伪造证书、非国民教育系列证书、地方颁发只在地方承认的证书、未按教育部规定进行电子注册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等)报名者,一经审核查出,即做取消在学资格、追回在学证件处理,且所交费用不予退还,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责任,均由学员本人负责。
(三)注册报到时间
请关注网站通知(https://bwol.bfsu.edu.cn/html/training/index.html)或咨询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2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