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北外文华讲堂”系列讲座,邀请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先生做题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的学术讲座。王尧教授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当代散文史》《莫言王尧对话录》《作为问题的八十年代》等,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等,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江苏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讲座由中文学院曹霞教授主持,院长詹福瑞教授、副院长白亮,以及师生近百人参与此次讲座。
王尧教授首先谈到“当代文学”的命名两难问题,指出应当认识到“当代文学”有两层含义:作为文学史的当代文学和作为文学批评的当代文学。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果祛除了中国传统中如序跋、书话、诗话等不符合西方学术建制里的事物是否合适。王尧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学界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学术研究受到当下文化语境的影响,学者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思考。
其次,王尧教授谈到了文学制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制度包括方针政策、出版机制、杂志媒体、大学教育、评奖制度等。作家不是对照着方法一板一眼创作的。研究者不要过于看重作家的创作谈,一定要以文本为中心,把文学制度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去探究前者对后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再次,王尧教授谈到了“史料”问题,他建议以“文献”取代“史料”一说,因为后者包括了“实物”和“文献”两个层次,当代文学还谈不上“实物”,更多涉及到年谱、日记、版本等文献问题。他以《清华人文学科年谱》一书为例,指出类似于这样的文献可以提供文科建设中的许多思考。有的史料之所以没留下来也是淘汰的结果,不必面面俱到。
最后,王尧教授回到了“当代文学”的定义上,他认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相互定义的。“近代”的概念很少用了,很多人讲晚清,“近代”其实很重要。王教授认为可以重拾近代概念,概念也是一种方法。
在提问环节,有多位同学提出了问题,比如如何专业地向朋友介绍当代文学、如何认识作家所说的“理想读者”、如何看文学式微的现状等。王尧教授认为,应该结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尽可能贴近生活地、循序渐进地向朋友进行介绍。对于作家的自述,不要过于倚重,可以辩证地来看。
曹霞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认为王尧教授谈到的当代文学问题内容丰富,对历史资料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为大家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很有启发。
撰稿|孔佑涛
审校|曹 霞
供图|宋 炜
审核|何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