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高端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至20日在我校如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的30余位从事文学研究的全国知名学者莅临会议。我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文学院院长詹福瑞先生、执行院长张晓慧、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崇新主持各阶段会议,中文学院师生参加研讨活动。
袁军代表学校领导欢迎莅临会议的各位贵宾,感谢文学研究学界的大专家、大学者支持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袁军致辞时指出,“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研讨会主题突出,文学史观对文学史研究与书写有着直接影响。在中华文化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反思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写作,直面中国文学学科的问题、困惑,寻找新路径、新方法,是不容回避的学术议题与时代使命。
袁军致辞时强调,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革命传统和学术荣耀,北外中文学院直面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进一步整合资源,重视引进人才,发挥学术带头人领军作用,培养和发现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潜心立德树人,提升学术影响力,实现特色发展,力争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向拨冗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詹先生指出,自20世纪初我们就有了文学史,但基本上是经验式的,古人与今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西方剑桥、哥伦比亚等文学史作品也显现出东西方的不同,期望与会专家学者就会议主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为新时期文学史的书写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
着眼北外中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詹先生强调,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融入世界的战略机遇期,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全国第一大校,其重要根基在中文学科。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中文学院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正在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寄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北外中文学科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学史观需要创造性转换,将古典文学的人民性、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外国文学的人类性统一、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大文学史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跃进教授认为在知识商品化、学术国际化、方法技术化三大背景下,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走到了十字路口,需要重新讨论思想方法、文学史目的等核心问题。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山东大学郑文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张政文教授等七位专家先后做了大会主旨发言。
研讨会围绕“百年文学史观反思”“文学史撰写模式研究与反思”“文学史与经典化”“剑桥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文学史及其海外中国文学史的讨论”“对未来文学史写作的展望”等主题,分组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过常宝教授、左东岭教授、韩振华副教授分别代表小组做了汇报。
本次会议是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百年之际,中文学院实现学科建设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文学史观与文学史书写需要不断研究,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会议引发的理论思考,将给北外中文学院师生带来丰厚的学术滋养与长久的精神鼓励,将对全国中文学科,特别是对文学史书写做出强有力的推动,在学术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撰稿:中文学院 吴可)


北京外国语大学 袁军副校长致辞

吉林大学文学院 张福贵教授致辞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刘跃进所长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詹福瑞院长致辞

与会人员合影



分会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