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课外实践

作者: 时间:2023-11-13 点击数:

为进一步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有效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推进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和一流课程建设,11月11日,学院组织学生赴中国现代文学馆进行第二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院副院长白亮、2021级汉语言文学班班主任吴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共45人参加活动。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座集文学资料馆、收藏馆、图书馆、参观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学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穿越历史长河,与现当代作家相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主题课外实践活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主要参观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展”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现代作家书房展”和“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通过参观作家书房、观摩馆藏作家手稿和美术雕塑作品,同学们不仅近距离体验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生活,而且了解到文学作品、主题还可以通过彩色玻璃镶嵌画、油画等艺术形式来展现。

在革命文物特展展区,手稿、书信、日记、图书、便笺、函件、字画、照片等233件珍贵馆藏,讲述了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使同学们深入理解抗美援朝精神所体现的革命传统纳入“新时代文学”发展源流之中的意义。结束室内展览的参观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文学馆院中的雕像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叶圣陶、曹禺、冰心、丁玲、赵树理等。参观中,讲解馆员着意丰富讲解的知识性及趣味性,以提问的方式,通过雕像猜测作家的姓名和身份与同学们互动,以此带领大家回到作家写作和文本内容中,加深同学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最后,同学们参观了馆内的标志性雕塑“逗号石”,并了解其内涵——逗号,一个停顿的标记,一个承上启下的气口,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指示牌,以及文学永无止境的图腾,正象征着它来到中国,划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赴“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二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使同学们走进波澜壮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感受中华文脉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非凡历程。无论是雕刻有巴金手掌印的大门门把手,还是散落在庭院中的作家的雕像,都有益于增加学生们对文学的感性认识,感受到文学的温情与温度。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和白亮副院长充分的补充,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系统性认识。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也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教育。与此同时,学院持续稳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发挥社会大课堂效用,积极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和资源,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接下来,学院将持续推进第二课堂教育改革创新,强化“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理念,着力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撰稿:白    亮

审校:李建盛

审核:何    辉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