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为全校师生做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21-05-08 点击数:

2021年5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敕瑞先生在学校图书馆四层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上古汉语“与其”复句及其关联标记》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副院长高育花教授主持。

图1高育花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以上古汉语“与其”复句及其关联标记为样本进行考察,意在阐明汉语的复句往往烙下言说者的“主观印记”。胡教授将现有上古汉语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与其”复句归纳为三种主要形式,并将作为其标记的关联词归纳为“宁”(表愿意)和“若/如”(表同意)两类,指出二者均透露出言说者明显的主观性。然后,追溯了“与其”复句中关联标记的起源。就学界普遍认可的将“与其”中的“与”视作连词的观点,胡教授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原本是表许可、赞同之义的动词。他不仅列举了大量传世文献中的用例,更精彩的是对出土文献中颇具争议的一例疑难字“蒦”从音韵、语法结构等多角度重新进行了考释,认为释为“若”(表允诺)更为恰当。接着,对“与其”的成词过程做了梳理。胡教授充分利用生成语法中的“左置结构”揭示了“其”作为回指代词的性质,进而剖析了“与其”的语法化过程和原因。最后,胡教授对“与其”复句归类产生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其”复句与转折、假设、让步、因果等四种复句在关联标记上呈现出共性,即大多由含同意、愿意等意义的动词发展而来,因此均表现出言说者最明显的两类主观印记,以至难以截然区分。

图2:胡敕瑞教授正在做报告


互动环节,就师生关心的“与其”成词的条件、复句形成的时间等问题,胡教授根据现有语料的统计情况,逐一做出了解答。

最后,高育花教授总结胡教授此次讲座“貌似为一个小题目,实则有着大格局”,并且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剖析,让人耳目一新。胡教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语言学理论和知识,对学界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质疑。其详实而严谨的论证,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对语料把握的熟练程度,给在场师生树立起一个学术榜样。讲座期间,胡教授还不吝分享众多可继续深入探讨的研究题目,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图3:讲座现场师生


2021年5月8日

中文系 供稿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