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先生做客“北外文华讲堂”

作者: 时间:2023-10-24 点击数:

2023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北外文华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先生做题为《作为文章家的鲁迅》的学术讲座。孙郁教授主要从事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博物馆学研究,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鲁迅遗风录》《新旧之变》《民国文学十五讲》等。讲座由中文学院曹霞教授主持,院长詹福瑞教授、副院长方稚松、白亮,以及师生近百人参与此次讲座。

孙郁教授提到,胡适在《新青年》上发出的文学改良主张是文章学观念进化的一种折射。改写汉语写作理念主要形成了雅正与反雅正两种路径,前者受英国、日本随笔和明代作品影响,后者来自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罗素的暗示,鲁迅则在后者之列。鲁迅的写作颠覆了秩序化的词章理念,他在小说里融进了文章的观念,在文章中又含着小说的元素。所以,鲁迅拥有的是小说家的文章,和文章家的小说。这种写作扭转了《新青年》同人写作的线性逻辑的文风,将新文学引向超越感觉阈限的审美之途。

鲁迅讨论文章之道的文字不多,但散落各处的观点可见其对于文体、词章的敏感。鲁迅师从章太炎,从桐城派中汲取知识,而后推陈出新,对于古代的诗文、特别是文章的流变,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此外,鲁迅翻译了大量域外作品,而其文章变化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启发。整理国故与翻译实践激发了鲁迅对母语潜能的发现,使其将中西方古典文论中的精妙遗存交互使用,并融入到当下的表达秩序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章之道中融入异质文化,在多维结构里达到一腔多调、一影多形的审美效果。孙郁教授认为,韩愈之后,在精神逻辑上改写汉语路径的,鲁迅是重要的一人。传统的同时代文人作品多是“写意”的或者是“仿意”的,鲁迅则往往是“创意”的,“创意”的结果,是神思的飞动,将复杂的艺术与哲思引进词章的深处,形成了非文章的“文章”。

在提问环节,有多位同学向孙郁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如:当下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价值所在?对此,孙郁教授回答道,首先,鲁迅的杂文有着激活我们母语的作用;其次,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体现了许多在小说中难以展现的内容,《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念刘和珍君》都是千古奇文,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最后,鲁迅在杂文中回答了“人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能够给予绝望境遇中的人们一种力量。

曹霞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认为孙郁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鲁迅先生迷人的文学性,他的文章之学正在于不断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孙郁教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作为小说家的文章和文章家的小说这一笔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母语的锻造和淬炼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工作。至今,我们仍然在鲁迅身上汲取力量,他的文学之路激励着我们每个人锤炼自己,去学习、去创造、去实践。

最后,詹福瑞院长再次盛赞孙郁教授的讲座。他认为,孙郁教授是当下学者里少有的文章家,同样对于我们的母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下,我们不只是要听孙先生的课,更要看孙先生的文章。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孙郁教授的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尹瑞瑶            

供图:宋   炜            

审校:方稚松  李润佳

审核:何   辉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