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文华讲堂”邀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陶东风先生,作题为《走向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的学术讲座。讲座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由中文学院执行院长李建盛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八十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陶东风教授首先分析概述了创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创伤理论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领域,当代理论家凯茜·卡鲁斯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与解构主义思想相结合,并应用于文学批评中。20世纪90年代,以杰弗里·亚历山大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提出“文化创伤理论”,标志着创伤理论从精神分析式的个体身心创伤研究转向群体性的文化创伤研究。
其次,陶教授从亚历山大、艾尔曼、什托姆普卡等人的理论观点入手,强调“文化创伤”不同于启蒙主义的或精神分析的“自然主义”创伤观,它着重于符号建构而非自然事实,即事件并非本身带有创伤性质,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被表征为文化创伤。
再次,陶教授重点关注文化创伤的集体维度。他结合亚历山大对“文化创伤”的定义、艾尔曼的奴隶制与非裔美国人身份建构的研究以及什托姆普卡对社会变迁与文化创伤二者关系的分析,指出集体记忆和集体身份认同对创伤的重要性,未经历创伤事件的后来者能够在不断反思集体文化记忆的过程中阐释其意义,将其建构为文化创伤。
最后,陶教授由“谁来建构文化创伤”“如何建构文化创伤”两个问题,突出承载群体和知识分子在建构文化创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创伤的建构需要回答五个方面的问题:痛苦的本质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痛苦的性质是什么);受害者的性质问题;创伤受害者与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责任归属问题(谁是施害者);表征和再现过程所处的制度性场域问题。
讲座结束后,陶教授就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互动,热情认真解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李建盛教授对陶老师的学术报告做了概括性总结,认为陶老师的讲座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所做的批判性考察和分析具有理论和学术的深度,给我们的文学文化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发。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思娴
审校:李建盛
审核:何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