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稚松,男,1978年生,安徽寿县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07年7月入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2012-2013年受学院委派赴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工作一年。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
主要教授课程:
文字学、汉字与文化、《说文解字》导读、出土文献语言学研究
科研成果:
【专著】
《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12月。
《殷墟甲骨文五种外记事刻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
【论文】
(甲骨文研究方面)
1.《甲骨缀合十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2.《读殷墟甲骨文札记二则》,《汉字文化》2007年第2期。
3.《释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瓒、祼及相关诸字》,《中原文物》2007年1期。
4.《谈谈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示”字的含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2辑,2008年8月。
5.《甲骨文字考释四则》,《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8月。
6.《谈谈甲骨金文中的“肇”字》,《中原文物》2012年6期。
7.《谈花东甲骨中“韦”的含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年5期。
8.《说甲骨文中“乇”字的一种异体》,《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7月。
9.《关于甲骨文叀字构形的再认识》,《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2期。
10.《谈甲骨文中“妍”字的含义》,《古文字研究》第31辑,2016年10月。
11.《释<合集>6571中“逢”》,《古文字研究》第32辑,2018年4月。
12.《申论甲骨文中的“帀”当读为“师”》,《出土文献》第12辑,2018年。
13.《小臣墙刻辞残缺文字拟补》,《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2期。
14.《殷墟人头骨刻辞再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新9辑,2019年10月。
15.《甲骨文用牲法词语连用之句子结构及语义关系》,《文史》2019年第4期。
16.《甲骨文“㖖”“乂”词义辨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12期。
17.《释甲骨文中的“互”及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1分,2020年。
18.《甲骨文中的“女+力”读为“嘉”补证》,《古文字研究》第33辑,2020年10月。
19.《甲骨文“将”字含义探析》,《语言科学》2021年第1期。
20.《由一类特殊的占辞刻写现象谈甲骨刻辞的重刻——从合集1075中的刮刻谈起》,《文献》2021年第1期。
(汉字源流、汉字文化方面)
1.《谈现代汉字中部件“口”的来源及含义》,《人文丛刊》第六辑, 2011年12月。
2.《汉字学知识浅谈》,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中日远程讲座撷英录》2012年。
3.《谈现代汉字中部件“月(含冃)”的含义》,《文史知识》2012年6期
4.《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日”(含“曰”)的含义》,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编《跨越古今——中国语言文字学论文集(现代卷)》,2013年10月;又收入《人文丛刊》第八辑, 2014年6月。
5.《从文字学角度看<诗经>中的田猎诗句》,《文艺评论》2014年10期。
6.《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又”的来源及含义》,《人文丛刊》第九辑, 2015年7月。
7.《谈现代汉字中“爪(爫)”部件的来源及含义》,《第五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8.《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寸”的来源及含义》,《人文丛刊》第十辑,2016年9月。
9.《从汉字文化角度解读<周礼·春官·宗伯>中的祭祀文化》,《人文丛刊》第十一辑,2017年12月。
10.《中日汉字字形微差的理据性对比分析》,《人文丛刊》第十二辑,,2019年7月。
科研项目:
1、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甲骨文记事刻辞研究(项目号:13YJC740020)。
2、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以部件为纲的现代常用汉字研究(项目编号:YETP0849)。
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课题:甲骨文字构形中的中国文化解析(项目号:2018JJ005)。
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甲骨文字字形义的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9BYY170)。
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殷墟甲骨拓片大系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5ZDB094),子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