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华讲堂】孟德宏:古之学者为己

作者: 时间:2017-04-25 点击数:

——浅谈对‘人不知而不愠’的一点学习体会

2017年4月26日下午,中文学院孟德宏老师在文华厅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文华讲堂之先贤德馨系列”活动的第二场讲座“古之学者为己——浅谈对“‘人不知而不愠’的一点学习体会”。佛经研究专家杨培新老师、英语词源学专家王倩老师以及来自我校和中文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孟德宏老师从传统训诂学的角度,围绕着《论语学而第一》篇中“人不知而不愠”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依然有恒常不变的内容在,这既是经典的永恒价值,也是传统儒学的永恒价值。讲座主要从三部分展开:从训诂学角度对“知”的解读、对“人不知什么”的探讨、“人不知而不愠”的启示。

壹 对“知”的解读

孟老师从词源学对“知”进行了解释:知,从失从口。矢为箭矢。 从其所具有的不同的特点产生一批形声字:1.兵器,象征权利—侯、疾、医;2.短小—短、矮、矬;3.法度—矩、矫;4.迅速:疾、矣;5.讹变:疑。

而“知”指思维敏捷、思路清新和语言方面的一语中的。 后又从“知”的层次、内容、方式和态度进行具体阐释:

知的层次——1.浅层,知其名;2.中层,知其然;3.深层,知其所以然。

知的内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的方式——有生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

知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贰 对“‘人不知’什么”的探讨

孟老师认为“人不知”中的“知”作为动词理解,可对其进行三种解读:

一是指人不知客观的世界,即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不够,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

二指人不知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行为,正如那些以己为意,打着善的名义行着恶的行为的人。

三指不知异于自己的其他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同一个世界,但呈现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色彩。

叁 “人不知而不愠”启示

孟老师先从词源学解释了“愠”的意义,愠从心从昷,昷指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化出来的表象。故“愠”指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恼怒。而“不愠”则是指完全没有责备的宽容。

“人不知而不愠”显现了先贤用理性而科学的眼光观察人,按照人的真实面目去接受人;他们赞赏人的美好,了解人的局限。他们对自己、对人类,不抱有任何虚假的幻想。

1.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骄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

2.对待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不要妄加评论和苛责;

3.学会“宽容”待人,每个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

4.要坚持自我,“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局势,要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习近平说:宽容待人,美美与共,不仅仅是我们青年团员应该做到的,我们国家也一直秉持着如此胸怀。不称霸,和平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发展方针。

关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