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为本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21-06-09 点击数:

2021年6月7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本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我所经历的学风变化——以唐代文学研究为中心》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主持,中文学院部分教师到会聆听。


陈尚君先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说起,他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学毕业后到农场务农八年,1977年恢复高考,有幸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次年,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并师从朱东润先生学习,由此与唐代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推崇的学术偶像由陈寅恪、郭沫若、闻一多等学者逐渐转变为岑仲勉、夏承焘、傅璇琮等学者,学术偶像的转变反映的是学术思想的更替与治学方法的革新,许多老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比如,关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离蜀行迹就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历代以来,人们多从《旧唐书》之说,认为“武死,甫无所依”,故而离开蜀地,即杜甫的离蜀是因为他所依靠的好友严武辞世。但陈先生根据大量的第一手文献发现,“杜甫离蜀可能不是因为严武的辞世”。经过层层考证,他得出“杜甫出行与严武之死在时间上只是偶然的巧合”这一推翻正史的结论。陈先生将这一问题整理完善,形成《杜甫为郎离蜀考》一文。青年时代的这一学术尝试得到了朱东润先生的称赞,朱先生称:“陈尚君,是将为复旦带来光荣的。”在朱先生的教导与带领下,陈尚君先生逐渐确定了以文献为根柢展开文学、文人考证的学术理路。陈先生指出,做学问就是从材料中找到最确凿的东西,勾勒出古人人生轨迹的主线。古代文献有其特殊性,历时长、变化大、文献细密,许多文献材料是后人的传闻与杜撰,只是文学史上的“故事”。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研究者进行考证、辨伪,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陈先生致力于唐代文史研究,矢志于《全唐诗》《全唐文》的补遗工作,他说道,他的很多工作都完成于“前数码时代”,即文献检索还完全依靠手工翻阅纸版书籍的年代。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文献检索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数据、新文献,影响着甚至颠覆了传统学术,为当前的文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新的社会风尚与新的文化潮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的学术发展。生活在复旦校园,耳濡目染于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化,陈先生也开始创作一些带有“时兴”之词的“小文章”,发表于《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等刊物,像《唐朝皇帝点赞过的唐诗》《寒微诗人戎昱的风流情债与真实人生》《诗人令狐楚的人生大节与朋友圈》等。相较宏观的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文章而言,这类小文轻松、明快、时兴,更重要的是,这类文章反映着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更能彰显一个学者力透纸背的学术性情。陈先生自言,无论做哪种文章,总归“此生不虚度”。

问答环节同学们热情提问,陈老师一一积极应答。讲座结束后,詹福瑞院长对陈尚君教授的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总结道:第一,陈尚君先生是“可敬”的人,他能总结一代学问之长,开启一代学术之先,成就一个新的学术时代,这种胸襟、抱负、志向、努力,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第二,陈尚君先生又是“可爱”的人,是一位有真性情而真实可爱的学者。从做人到治学,回归到真实的自己。对于陈老师的小文章,詹院长特别说道:“小文章不小,体现着陈先生对文史的兼通与理解,小文章在根柢上,有大见识。” 陈先生的讲座精彩纷呈,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中文系 供稿

2021年6月9日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