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教授吴承学先生做客“北外文华讲堂”

作者: 时间:2022-12-08 点击数:

2022年12月7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承学先生应邀做客“北外文华讲堂”,以线上方式作了题为《从“士”到“文人”——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反向认同”》的报告。报告由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崇新主持,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詹福瑞、副院长方稚松以及学院师生共一百余人参与。

吴承学教授由“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幅对联在民间传播中被不断改写的现象,引出中国文学批评中“文人”群体被“污名化”的命题。与此同时,为文人辩护和正名的论述在文学批评史中也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对同一词语内涵的不同理解,只有把“文人”话题放在中国古代社会体制与价值谱系、身份认同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其丰富内涵。紧接着,吴教授结合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提出的“文化记忆”概念,带领大家认识中国古代“士”与“文人”的区别,并提出古人对文人群体的批评,本质上是对汉以后“文人”无法像早期“士人”一样拥有实干才能,难以建功立业的质疑。吴教授同时指出古人对于文人、文章的反向批评其实也正是古人对文人积极用世和崇高人格的正向期待。

尽管“文人群体污名化”命题的逻辑缺陷十分明显,但却意外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接受。吴承学教授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带有明确价值诉求的文化心理和强烈选择性的集体认同,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部分,理应引起重视。最后,吴承学教授向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虽然是个“文人”,却要有一颗“士人”的心,应努力做到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中说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

在总结环节,魏崇新教授表示报告提出的中国古代“文人”认同与期待的话题意义十分深刻与丰富,提示同学们研究古代文献不但要尽可能理解其原始语境和原意,阐释时也应关切实际,联系现实。此次讲座不仅令同学们收获了知识,更提升了精神,极大促进了同学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撰稿:黄佳锐

审校:徐晓峰

审核:何  辉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