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做客“北外文华讲堂”

作者: 时间:2023-12-07 点击数:

2023年12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北外文华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作题为《文学批评的标准、逻辑与事理》的学术讲座。张清华教授是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诗人,著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猜测上帝的诗学》《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海德堡笔记》《时间的美学》《海子六讲》等专著,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瑞士、韩国等地讲学。讲座由中文学院曹霞教授主持,副院长白亮及师生八十余人参加此次讲座。

张清华教授首先提出“批评的主体和权利”这一问题:批评是天赋其权吗?他指出批评被理解为“权利”(rights)或“权力”(power),而我们需要的是“有意思”的、行使个人之“权”的批评,而非“正确”的、对他人进行规训的批评。批评并非天赋其权,批评家只是一个有限度的说话者,不可将自己的身份正确化、权力化。

在具体实践中,“批评何为,批评为何”呢?张教授梳理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指出批评源于交流的愿望与意图。批评本质上是“对话”,也是“创造”,但这两者都是有限度的。张教授援引恩格斯“历史的和美学的”两种标准阐释了批评的尺度问题。“历史的”标准不一定能决定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正如对莎士比亚或托尔斯泰的评价依时而不同,只有在历史与文本之间建立恰切关系时其谈论才有价值。“美学的”标准即谈论文本的艺术原则,也要依据历史维度才能获得意义。

张清华教授以丰富的例证探讨了批评的误区和局限。比如像“盲人摸象”,批评可以体现个人经验,但不能自以为是;再如对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解读,如果只把它阐释为“幸福生活”是有问题的,必须放在海子的生命历程中去解读才能体会真正的意涵和指向。张清华教授还以张竹坡评《金瓶梅》、闻一多评《诗经》为例强调文学批评得以服人的阐释标准:“合情理”“合义理”“合学理”,三者必有其一。再如勃兰兑斯在接受黑格尔主义历史整体性基础上提出的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学想象、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等都表明,没有人能跳脱出历史和主体的局限而抵达批评的真理。

最后,张清华教授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进行总结,点明文学批评是有限的言说,是在“能说”和“不能说”、“穷尽”和“无法穷尽”之间的互相理解、彼此并存,能理解这些要义的人就能理解文学批评,也就具备了“理想读者”的认知基础。

在提问和交流环节,针对大家提出的“批评历史化”与“作家批评”等问题,张清华教授指出重返历史要依据史料价值表明立场并秉持人文主义精神,不能为历史化而历史化,并强调“作家批评”或许不尽恰切,但充满了言说的魅力,可部分借鉴。张教授的讲座为我们理解文学批评的实践带来了极富启喻性的思考,在场师生以热烈掌声感谢张清华教授的精彩讲授。


撰稿|刘若莹

图片|宋    炜

审校|曹    霞

审核|何    辉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