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北外文华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宋炳辉教授作题为《汉语文学谱系与世界文学空间》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何辉教授主持,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罗静以及学院教师代表和学生百余人参加。

宋教授指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几乎每一次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更新、方法拓展,都是从界定与反思这一对概念起始的。在众多术语中,他主张以“汉语文学”这一概念来进行区分性命名,并指出,由于世界文学的谱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语言谱系,引入语言地理学视角有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宋教授强调,汉语文学谱系兼具内部多元性与外部延展性。在内部,多民族作家通过创作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维度。汉语文学谱系并非封闭系统,中印佛教传播、明清西学东渐、近代新文化运动等重要交流事件,持续为汉语文学注入新资源。在外部,随着华人海外移民,汉语文学形成跨境衍生格局。宋教授指出,华人移民具有全球分布、认同多元、语言使用情况复杂等特点,这使得海外汉语文学呈现跨文化特征,相关学术研究也呈现多元碰撞的学术面貌。

针对海外学界影响广泛的“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宋教授分析了其后殖民理论的渊源,指出史书美在挪用理论过程中误置了“对抗”对象,并介绍了王德威等学者将中国大陆、离散华人、华裔文学生产纳入一个整体谱系的努力。最后,宋教授认为,“汉语文学谱系”作为描述性概念,有助于相对客观地锚定所讨论的基本对象,有助于在世界文学谱系中把握其基本特点。

在互动环节,宋教授就“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解答,强调需关注文学文本的特殊存在方式。何辉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评价本次讲座,认为宋教授以新颖视角厘清了“汉语文学谱系”的名与实,展现了汉语文学的全球图景,对比较文学理论创新与跨文化研究方法论均有重要启发。
最后,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偲艺 时 光
摄影:宋 炜
审核:何 辉 蔡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