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华

作者: 时间:2021-04-16 点击数:



韩振华,男,1979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文系主任(2017-2020年)。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2009年~2011年,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后。2014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至2010年,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访问学者和汉语教师。另曾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12年7-8月、2016年1-2月)、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系(2015年1-2月)、德国哈雷大学欧洲启蒙运动跨学科研究中心(2017年7-8月)担任访问学者。2020年晋升教授。


教授课程

“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西方诗学与文论”、“中国思想经典导读”、“域外中国美学与诗学研究”等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哲学、中西美学与文论,特别是《孟子》、《周易》、王船山哲学等儒学思想在西方的译介与诠释。


学术成果

专著、编著、译著:

1、专著《王船山美学基础:以身体观和诠释学为进路的考察》,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2008年12月版;

2、译著《艺术诸定义》(新西兰 斯蒂芬·戴维斯著),第一译者,南京大学出版社(棱镜精装人文译丛),2014年8月版;

3、专著《“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4、主编《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10月。


论文

1.《现代性进程中的康德美学》,第一作者,《人文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8.6;

2.《“践履”、儒学诠释学与美学:王船山经典诠释学美学三题》,《连云港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2008.12.25);

3.《王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009.04.01);

4.《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农村建设困境——以浙江省郭洞村为例的考察》,第一作者,《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

5.《形式借鉴、遗产保护与精神寄托:论“福建土楼”的当下价值及其保护》,《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9.2);

6.《走向未来的客家土楼》,第一作者,《福建建设科技》2009年第1期(2009.1.25);

7.《另一种叙事:影像中的1946~1949》,《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2009.2.20);

8.《发展经济还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第一作者,《中国乡村发现》第9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

9.《“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第一作者,《寻根》2009年第2期(2009.4.10),第72-81页;

10.《“日生日动”与生存的时间性命题:王船山“时”观解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009.4.26),第170-174页;

11.《外语类院校中的通识教育:现状与问题——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的考察》,《大学通识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第5辑(2009年4月);

12.《现代新儒家美学、诗学思想概说》,《人文丛刊》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9.6;

13.《从诗意汉字到语体诗学:汉学家眼中的汉语诗学》,第一作者,《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2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第69-74页;

14.朱立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第四章(第89~101页)“‘文革’时期(1966~1976年):停滞与异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ISBN:9787505877894;第一作者,第89-101页。

15.《从“公选”到“通选”:外语类院校中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年5月外研社),第330-341页。

16.《“身体”:批判的抑或审美的,消费的抑或生产的?——兼论当代西方“身体美学”的理论面向》,《人文丛刊》第五辑,学苑出版社2010.11,第202-209页;

17.《占以明〈易〉理,象以喻〈孟〉〈庄〉:与叶格正博士谈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1年第1期(2011.02.20),第19-25页;

18.《跨文化视域与通向“他者”文化美学的可能》,《学术的年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科建设六十年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版,第556~563页;

19.《王船山“裕于情”的“达情”观——以〈诗广传〉及其文学批评实践为例》,《美育学刊》2011年第6期(2011.11.20),第100-104页;

20.《眼睛如何“思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的阐述及其美学意义》,《人文丛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11.12(第279~283页);

21.《间际的文学与文化——罗令源访谈录》,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2011.12.20),第72-80页;

22.《轴心时期的儒学启蒙——与罗哲海教授谈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2年第1期(2012.2.20),第112-123页;

23.《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第133-138页;

24.《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西方汉学界围绕孟子“性善”说的两场论战》,《国学学刊》,2012年第3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15日),第156-166页;

25.《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时间观念》,第一作者,《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2012年12月),第61-70页;

26.《重复·线条意象·修辞性阅读·异质性——读解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论》,《人文丛刊》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13年6月,第234-241页;

27.《“当代汉语哲学”的建构——与何乏笔(Fabian Heubel)博士谈哲学与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3年第4期(2013.8.20),第118-128页;

28.《“身体”:批判的抑或审美的,消费的抑或生产的?——兼论当代西方“身体美学”的理论面向》,《兰州学刊》,2013年第10期(2013.10.25),第23-28页;

29.《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基于西方汉学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2014.01.25),第65-75页;

30.《After“国族寓言”?——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1期(春之卷,2014.03.20),第106-111页;

31.《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关于孟学的三次争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2014.04.15),第67-72页;

32.《“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欧美汉学界对于先秦中国思想的不同解读》,《华文文学》2014年第2期(2014.04.20),第22-39页;

33.《“他乡有夫子”——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2014.05),第12-21页;

34.《审美观念上的视域融合——以王国维的“人间”概念为中心》,《藤叶集:朱立元先生七秩华诞师生合庆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329-335页

35.《“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孟子研究述略》,《文史知识》2014年第8期,第29-37页(2014.08.01);

36.《夫子徂西初记——〈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1593-1754)》,《国际汉学》,第26辑,第159-175页,2014年9月;

37.《“批判理论”如何穿越孟子伦理学——罗哲海(Heiner Roetz)的儒家伦理重构》,《国学学刊》2014年第3期(2014.09.16),第130-140页;

38.《王国维接受叔本华哲学、美学的双重诱因》,《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3期(2014.09.25),第34-38页;

39.《预设与关怀——1990年以来西方〈孟子〉研究的问题意识》(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关于孟学的三次争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63-176页;后收录于张西平、孙健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纪为中心》(大象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9-30页。

40.《“比较”乎?“比附”乎?——理雅各〈道德经〉解读摭谈》,《华文文学》2015年第5期(2015.10.20),第23-30页;

41.《生不逢时,抑或恰逢其时?——为“汉学主义”把脉》,《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2015.11.15),第26-29页;

42.《身份:中心与边缘,及其悖谬式逞思——东方不败网络同人文探究》,第1作者(沈心为第2作者),《人文丛刊》第十辑(2016年9月),第269-281页;

43.《罗哲海与朱利安的孟子诠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8日,第2版;

44.《哲学翻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2016年11月15日),第18-20页;

45.《徒增名相,何以端本清源?——对“汉学主义”理论的一点看法》,《中华读书报》第1116期(2016年11月23日),第10版;【此文为《生不逢时,抑或恰逢其时?——为“汉学主义”把脉》一文的修订版】

46、《人权论域中的〈孟子〉诠释:格雷戈尔·保罗教授访谈录》,第一作者,《国际儒学研究通讯》第2辑(2016年12月1日),第115-129页;

47.《“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罗哲海与朱利安孟子诠释之分歧》,《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2月25日),第121-128页;

48.《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1990年以来欧美孟子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收录于《众里寻他千百度——中国哲学的理念与方法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5月,第210-226页;

49.《儒学与启蒙思想之关系再议——以朱子哲学为中心》,《思想与文化》,2017年第2期(6月20日),第244-260页;

50.《文化记忆:曾几何时春秋楼》,《中国文化画报》,2018年第1期(总第227期),2018年1月,第64-67页。

51.《How to Interpret Mencius' Concept of "Xing   (性)"? --The   Debate in Western Sinology and Its Current Significance》,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儒教文化研究》,JCPC),Vol. 29(2018年2月28日),pp. 91-112。

52.《相遇与融合:1900-1989年西方孟子研究诸面相》,《孟子研究》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7月版,第371-391页。

53.《1900年以来〈孟子〉主要译本摭谈》,《国际儒学研究通讯》第3辑,学苑出版社,2018年11月版,第107-120页;

54.《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复旦学报》2019年第2期,第26-34页;【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9年第6期】

55.《用亚里士多德解释中国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卫方济儒家经典翻译》,第二作者,《汉籍与汉学》2019年第1期(总第四期;2019年5月),第14-23页。

56.《内在超越:宗教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访罗哲海教授》,《哲学动态》2019年第5期(5月26日),第124-128页;

57.《擘肌分理之工具——早期王国维之接受叔本华论》,《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三辑(2019年6月),第159-170页。

58.《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朱利安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之解析》,《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5期(9月25日),第189-199页;

59.《“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西方王船山研究指迷》,《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5期,第101-108页;

60.《“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骚人遗韵”与陈洪绶绘画中的时间主题》,《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5期,第95-108页;

61.《理雅各之〈孟子〉译介及其影响:兼论中西人性论之会通与歧出》,《东方哲学》第13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20年7月1日),第289-299页。


科研项目

1、“王船山美学研究:以身体观和诠释学为视角”(项目号07018),项目负责人,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课题,2009年3月结项(鉴定等级:优秀);

2、“儒家文学思想的当代转型研究”(项目号0403B13),项目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亚洲国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重点项目,2011年12月结项;

3、“外语类院校中文通识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号0201B04),项目参与者,北京外国语大学“211”三期建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之重点项目,2011年12月结项;

4、“近六十年英语学界易学研究文献索引”(项目财务编号:1040 040810),项目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信息汇总资助项目,2009年4月-2011年1月(鉴定等级:良好);

5、“英语世界的《孟子》译介与接受”,项目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基本科研专项经费教师项目(2009JJ088),2012年12月结项;

6、“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以现代新儒家为中心”,第四十六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二等;编号20090460595),2011年9月结项;

7、“他乡有夫子:欧美的《孟子》译介与诠释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720013),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0年11月-2015年8月;

8、“‘追溯建筑纪念碑的终极意义’:德国汉学家柏石曼的中国古建和景观研究”(项目财务编号:020800-06490003),项目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课题研究资助项目,2012年3月-2015年5月;

9、“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批准号:13FZX016;新财务编号:020800 06110004;老财务编号:fff060190),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3年11月-2017年2月;

10、“新媒介背景下的文艺生态研究”,2015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系自主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5ZW051),负责人;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

11、“1990年以来欧美儒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理论回应”,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批准号2016JT001),2016~2018;

12、“欧美王夫之研究与中西比较哲学的建构”,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2016-2017年度课题研究项目;

13、“欧美王夫之研究与中西比较哲学的建构”,北外2016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系自主项目;

14、“1990年以来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理论回应”(项目编号16ZXB006),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6-;

15、“船山学的跨文化发展与当代建构研究”,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ZX049),2017年-;

16、“悔僧”:跨文化视域中的陈洪绶诠释,2018年中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17、“从‘乌托邦’到‘异托邦’:朱利安中国美学建构之反思”,北外2019年度一流学科建设自主选题项目(编号YY19ZZA031)。


获奖情况

2014年6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学奖;

2016年7月 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优秀指导奖”(孙一丹《寻根薛家店》,大学组一等奖。)

2016年9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优秀科研奖;

2016年9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青年教师(2016年9月-2019年8月);

2018年9月 “儒学研究新锐奖”三等奖(第二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组委会)。

2019年3月1日 孙先东学术创新奖教金一等奖。

2020年12月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专著《“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

2020年12月 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基层教学团队,“文学”学科方向课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第二)。

2020年12月 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优秀教学管理奖。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