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花,南京大学博士,1999年来到北外任教,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既是中文学院严谨负责的副院长,也是学生口中亲切的“花花”老师。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高老师,请她来讲述她与古代汉语、汉语史之间的故事。
一、与古代汉语的初遇
“我与古代汉语说不上缘分吧,这是日久生情。”高老师笑着说。
高老师对我们说一开始她对古代汉语并没有特殊的感觉,是在本科时期受到了教授导师的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才发生了变化。“老师的引导很重要。”高老师这样总结道。
高育花老师的本科时期是在陕师大度过的。老师至今还记得,大二时期她的老师生病了,便请了一位研究生助教来教学。这位助教年轻有才华,还写得一手漂亮的繁体字,这样的人格魅力让还是大学生的高老师第一次有了“如果我要考研究生,希望也可以像她一样来做汉语史的研究”的想法。这位助教曾在课上感叹:“汉语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但是现在能读懂古书的人太少了。特别是做古代汉语研究的,都是一个断层。”这句话在高老师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四期间,高老师很喜欢一位训诂学教授,在采访中,高老师描述她是一位“慈祥得像妈妈一样的老师”。这位教授给予了她鼓励与建议,从此高老师便走上汉语史研究的道路。而在读硕士之后,高老师听从了她导师的建议,继续研读了博士,与汉语史有了几年更亲密的接触。
“学了十年古代汉语,不可能对它没有感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高老师说,“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一开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喜欢,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喜欢一个专业或是一件事情,但是你可以慢慢地喜欢上它,慢慢地爱上它。古汉语史便是如此。”
二、研究与教学
谈起十八年的教学感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严谨负责的教学风格。高老师对于中文学院学生变化最大的体会,便是现在的学生更有个性,看到的听到的更多,了解的知识面比以前的学生更加广泛。“我教了十几年,每一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一定要把课全部重新看一遍,并且每一年的PPT基本都要做小的调整,所以给你们上课挑战更大。不是说我教的时间越长我就能越放松了,我反而是越教书越紧张了。”老师开玩笑道,“教学相长嘛,你们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高育花老师作为中文学院一位教授,在汉语史研究与教学中都有着颇多的经验。高老师博士时期做的是汉语史中副词的研究,对副词的问题了解较为透彻,也对副词的问题比较敏感,所以不论是给大一的同学们还是研究生教课时,每每遇到关于语法,特别是副词的问题时,老师都非常有信心,而且会感到特别地亲切。作为老师很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学生,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告诉他们自己的看法。
高老师认为,从教学里可以发现问题帮助科研进一步发展,科研也能促进更加深入的教学和与对教学的得心应手。老师说:“所以我坚持,大学老师一定是要做科研的。因为只有做科研,授课才可以更加深入,理据性也会更强。”
三、当下的古代汉语研究
高老师在南京大学作汉语史研究的时候,她们所强调的基本功是要用事实说话,把语言现象描写清楚从而来解释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前,作汉语史研究中“描写”是非常重要的,而到了现在,研究者的描写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要开始在描写上总结研究语言规律,通过规律来解释语言现象,预测未来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汉语史学者希望将理论与语言事实相结合来促进汉语史的研究。
在说到目前古汉语与汉语史研究还存在的问题时,老师为我们说了三点:一是我们需要发掘更新的语料来研究;二是有些现象我们目前根据语料是无法解释的,研究者们尝试用方言中的语言现象去逆推汉语史的问题,用方言研究促进汉语史研究的发展;三则是在现在我们的理论与事实结合还有些不够与不足,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外国的研究理论,但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我们特有的理论还是需要更多人来研究发展。
高老师说:“所以我觉得汉语的基础知识扎实,并用外语作为研究工具,以后的研究才会更好。”高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学好外语,能够接触并更好的理解世界语言理论的一手资料,同时也要学深我们的专业知识,在了解一定理论知识后发现更多我们汉语的独特规律。
四、鼓励与期待
“您对我们院的同学们有什么寄语和鼓励吗?”
对于这个问题,高老师很有话说。
“希望有更多中文学院的同学愿意或者有志于在北外进行汉语本体研究与学习,即语音与文字,汉语语法的研究学习。我一直觉得不管以后从事汉语传播还是其他职业,把自己的语言学清楚了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传播,而不是给学生讲一些‘你好’、‘你多大了’这样普及性的速效学习。如果想要进行高层次的汉语传播教学,你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你的语言是这样表达而非其他表达方式,这样你的课程连贯性才能更强一些。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来我们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字学。”
五、结语
高育花老师作为我们中文学院的教授之一,不论在学习研究上还是教育上都有着颇多的经验与深厚的知识。愿我们都以高老师为榜样,在学术探究之路上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