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老师,2005年至今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任教。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化史。张老师的课堂幽默有趣而且也富有人文情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广泛好评。
一、求学经历
张霖老师受到家里的影响,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有了当作家的理想。谈到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南京大学,张霖老师说,在90年代的“大专辩论赛”上南京大学获得了第一名。南京大学的辩手们恰好都是中文系的,所以当时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在全国非常热门。“我自己也有个私心,”老师笑着说,“我从来没有去过南方,就想去看一看,而且想到一个家长管不到的地方,‘天高皇帝远’,南京大学也不错。所以就选择了南大中文系。”
进到南大中文系后,张霖老师才知道这里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目标是培养学者而不是培养作家,这给张霖老师的作家梦“泼了冷水”。不过老师仍在大学期间参加了文学社团和诗社,和社团里的同学一起写诗、交流。在本科期间,张霖老师发现自己更喜欢与自己的生活和时代相关的东西,加上受到当时的现代文学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和广博的知识面影响,张霖老师决定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
张霖老师本科期间正好经历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进入了南京大学的文科强化部,因此当时老师所学是一个大的人文学科概念——文学、历史、哲学的结合,在学习中读了很多方面的书。张霖老师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的影响,研究兴趣从文学转向了历史,后来的许多研究也都更偏向于历史。老师打趣道:“后来也不太期望当作家了,想当个历史学家,现在看来也不太可能了。”
二、课堂与文学
上了当代文学课的同学们都了解,张霖老师的当代文学课的一个特点就是会让同学们交两次“小作业”:一个是第一节课写写自己对文学的看法,而另一个是在学期中写一两首诗,并和大家在课上分享。
张霖老师从2005年到北外教书时就开始让同学们在第一节课写下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了。当时文学班和对外汉语班分开上课,由于课时和学生专业的不一样,老师就想知道两边的同学们更想听什么,诉求有没有什么不同。张霖老师逐渐发现这样的事情更方便与学生沟通,也能够知道每一届同学的文学能力。
在每年收集同学们对文学看法的过程中,张霖老师发现几乎三分之二的同学最开始都不喜欢文学,很不情愿在中文学院学习,所以老师也就在第一节课时设置了“什么是文学,为什么要学文学”的授课内容。
张霖老师说:”这本不是当代文学需要处理的内容,但我从沟通中发现同学们有这样的需求。他们和我们当时的中文系同学不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系,在北外学习中文会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我希望能够知道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培养同学们的专业意识。“不过张霖老师也提到,现在的同学们中喜欢中文的人数渐渐变多了,专业意识也强了许多,这得益于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同。
张霖老师觉得在开始上课时就和同学们交流文学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老师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对我来说,文学对人生的帮助特别大”张霖老师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学了文学,我反而很感谢它。如果我去学了别的,我的人生感受会很不一样,也许还会是个挺遗憾的事情。怎么说呢,人往往想在追求世俗成功之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人的时间很有限,你觉得你能活两辈子,但你只能活一辈子,所以在青年时代必须要花一定时间思考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文学、历史和哲学这些基础学科可以给你这个思考的机会,花一点时间思考是受益终生的。”张霖老师不希望让任何一个从自己课堂走出的孩子觉得文学是无意义、无价值和浪费时间的东西。“我不在意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以后从事文学研究,但我希望他们都会觉得,文学是有意义的事情,是对人生有帮助的事情。”
问起老师什么时候开始让同学们写诗、创作,老师说一直都给同学们体验文学创造的机会,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限制文体,可以写小说、诗歌等等,不过后来发现小说占用的时间很多,而短诗比较方便分享,写起来难度不大,限制也不多。诗歌表达的内心情感是真挚的,是难以作伪的。这会让同学们表达出和平时不同的感情,同学们之间也会有更多的沟通,所谓的“兴观群怨”,在诗歌的创作与交流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因此这样的活动也就在当代文学课上坚持了下来。
同学们在诗中表达的大多是情感、成长、校园日常生活和家乡给人许多亲切感和共鸣感。有些班级的表达很活跃与真挚,有些班级拘谨和克制,有些自信的同学勇敢地把自我暴露出来,有些内向的孩子可以通过诗歌表达细腻的内心,女孩子有时会很刚健,男孩子有时也可以很温婉,诗歌是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很好的方式。
而谈到老师评判诗歌的标准,老师说:“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真挚的、而且能感受到共鸣的,就是好诗。”老师认为,把自己打开、找到表达的力量是一个过程,要寻找好的意象,寻找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与有效的沟通。对同学们来说,诗要真,这种“真“不仅能打动自己,而且也能唤起别人的共鸣,这样就足够了。
张霖老师认为,文学教育的重点就是为人生和为自我。人文教育,不论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根本是关于人和人生的学问。张霖老师希望自己的文学教育能够达到引领同学们思考人生和自我的目的。
三、在北外学中文
说到北外同学们的中文学习,张霖老师首先认为同学们拥有两门语言工具,英语可以成为我们中文系同学熟练运用的工具,甚至可以用来享受。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放弃英语这一优势,它能够打开多重文学世界的大门,支持同学们走更远的路。其次,北外的中文学院老师来源很广,而且都来自中国顶尖的高校,老师们带来不同的学术风气,在这样的多元环境下,同学们会有更好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有成为优秀学者的很大的可能性,“老师说,”可惜北外的同学们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没这个抱负。”同学们功利性较强,追求世俗的成功,不过我们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所学的大多是基础的人文教育,这是很好的学术准备,作为职业准备却不够完善,所以有时候我们的同学们会在短期内受挫。张霖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深造,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
四、建议与寄语
采访到最后,我们希望老师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和寄语。
老师说:“如果同学们想做研究,希望同学们不要追潮流、追‘热点’,而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对自己的人生是有启迪的东西,这样你才有热情去追求它的真相。然后多读书,热点是追不上的,读书多了,有积累了,看到‘热点’或者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够解答。”
“应该把文学变成一种人生的资源,不把它作为工作,那样会快乐得多。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文学对人生的道路都是有帮助的。不管你将来做什么,文学都是一种资源,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它是在浪费时间。文学是每个人的资源,但不会是每个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