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受学校派遣,在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任教各一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裔美国研究中心访学一年。
问答环节
问:您是怎样选择了这条路?
当时中文系是您自己选择的方向吗?
后来又是怎样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再对美国华人文学产生兴趣的?
杨老师:说起来就是回忆往事了哈。说到对中文的兴趣,我觉得最开始就是从小有一种很朴素的、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后来呢,读到中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文科生。可以说我很早就确定了我一定是要学中文的,我就是喜欢这个,没有考虑其他方向。后来上高三的时候,北师大到我们学校来要保送生。当时北师大中文系有很多著名学者,包括启功、陆宗达、钟敬文、黄药眠等等,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所以我就选择了到北师大中文系学习,非常开心。
至于选择比较文学这个方向,其实我觉得也是很巧,不知道该说是机缘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1991年我快大学毕业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刚好北师大中文系招收第一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那个时候,比较文学还是一个很新的专业,在国内有比较文学硕士点的高校还很少。我在本科的时候,选修过刘象愚老师的比较文学课,当时就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学作品很喜欢,同时我对外国文学作品也很感兴趣,如果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研究,我觉得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考上研究生以后,我就跟着刘象愚老师学习。所以走上比较文学这条道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
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会进入华裔美国文学这个领域,这是因为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需要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和方向。我当时读了一些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很喜欢,尤其喜欢汤亭亭。我也注意到我们北外英语学院吴冰老师主持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的成果,我觉得他们的研究很新颖,对我很有吸引力。华裔美国文学是属于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支。除了亚裔美国文学,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还包括拉美裔、非裔、原住民作家的作品等等。后来,我就跟刘老师商量,刘老师也觉得很好,说,你要感兴趣,可以做。所以,因为我的这个博士论文是做汤亭亭的研究,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正式进入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领域。我记得吴冰老师曾经跟我说,你是中文系出身,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同时,也可以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传统上主要是英语系的学者们在做,因为华裔美国文学都是英文作品。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就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作家的中文创作,比如说像白先勇、严歌苓,他们主要是用中文来写作的。吴冰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觉得对我影响非常大,对我非常有启发,所以我后来自己的研究也涉及到海外华文文学,给同学们开的课也是如此。比如说,我现在给研究生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华裔美国文学专题研究”,另外一门就是“海外华文文学”。
我给本科同学开的“美国华人文学导论”这门课,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个课实际上就是把两个研究领域揉到一起开的一门课:一方面,我们读的有的作品是用英文写的,也就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然后我们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也放到里面,比如说像白先勇这些作家。实际上传统上一块是由英语系的学者研究的,一块是中文系的老师和同学会研究的,但是,我们在这个课里把它放到一起来读。我觉得这个是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很丰富、很复杂的现象。对同学们来说,我们在阅读和做研究的时候不要自我设限,这也是做比较文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问:
那读书有没有什么方法呢?需不需要做笔记?
就拿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举例,想要往这方面发展的同学,他可能平时要怎么样平衡教材、文本和专著的阅读?
杨老师:其实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多找几本教材来看。比如有的教材,文本分析的材料很丰富,看起来也会比较有趣味的,能够帮助你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另外一个就是文学作品,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多地读作品,因为你只有在读作品的基础之上,你才能够展开研究。那作品那么多,怎么选择呢?还是让你的兴趣引导你。你对哪一类的作家作品,或者是哪一个国家的,或者哪一个时期的作品感兴趣,那你就去找来读好了。如果读了以后,觉得有可能选定这个作家或者这个作品展开研究,那你就要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说上网搜论文呀,或者到图书馆去查一下相关的专著啊,要搞清楚跟它有关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年轻的研究者,可以学习和借鉴前辈学者,你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来做这个研究的,他的论文、他的书是怎么写的。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心得以后,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分析作品了。在研究中如果你能找到创新点就是很有意义的,对不对?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又往上提高了,或者往前走了一步哪怕走了半步,都是有价值的。
平时读作品我一般是不会记笔记的,但如果我是带着任务来读的,那肯定就要做笔记了。比如说我会记下来某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或者是我读作品时候的思考。有时候不仅仅要做笔记,而是要把已有研究成果搜集起来放到一起来研究,分类整理,综合分析。
问:
所以写论文的关键就是发现问题,要有一个问题意识。那您认为怎样才能发现问题?
杨老师:写论文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创新点,要有新意。你的这个研究和选题一定是之前没有人做过,或者说做了但是不够深入、不够具体或不够全面。比如这个问题,前人没有谈得很清楚,那么我来继续把它做得更深、更细,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 都可以。
问:
那怎么才能够提出一个比较有创新性的问题,或者能够发现问题呢?
杨老师:我觉得这个其实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在收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你要分析所有的这些东西,分析你掌握的材料之后,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你才可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找到一个新的研究角度。首先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这个前期的资料搜集的工作,收集完了之后,你还要去整理和分析它。比如说,前人都研究了哪些问题,从什么角度入手的,那现在是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和充分,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哪些方面完全没有涉及。你把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对于你自己的选题等等也就有方向了。
问:
我们平时怎么看待文论的学习?
杨老师:其实,我觉得文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文学研究不可能只停留在普通读者的层次上,那我们肯定是希望你的思考有一定的高度,或者换句话说,有一定的深度。那你这个高度和深度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理论这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到一个普通读者的眼光达不到的地方。
举个例子,比如说像白先勇、严歌苓这些优秀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无论是从性别理论的角度入手,还是从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都可以有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因为他们的作品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内涵丰富、人物都非常的丰满细腻、立体又复杂。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你就会看到作品不同的侧面。我觉得这能让我们非常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作品,同时认识这个作家。运用文学理论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把作品剖析得更全面、更深入。
问:
那么,当有很多理论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才能选出适合作品的理论来分析呢?
杨老师:我们之前指导同学们的论文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本来我们用理论做工具可以更多面地开掘出这个作品的意义。但是如果作品里丰富的东西放不到你那个理论的套子里面去,你就把这个作品简单化了、矮化了,甚至把它扭曲变形了。
所以说运用理论还是要非常的谨慎。对于我们同学来说,还是需要一个磨练和提高的过程。你多写一些论文或者多看一些前辈学者的研究,你会慢慢发现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说,作品和理论之间是要有一个契合度的。还是说严歌苓吧,很多学者运用性别研究理论、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她的作品,这个就是非常恰当的一个角度。另外,不必拘泥和执着于某一种理论,或者某一个概念。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一个本身很丰富的作品,我们可能不一定能够用某一种理论,或者说某一个概念或者范畴就把这个作品分析充分了。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运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同一个作品,或者在同一篇论文里面用到不同的理论。这都要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来决定。
问:
刚才说到有的作家不仅用中文写作,也用英文写作,那如果去研究这些作品的话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去阅读文本,一些作品是没有译本的,就必须去看原著,这就涉及到有语言问题。如果是英文的还好,如果涉及到一些其他国家的作品怎么办呢?我了解到,国外大学也设有比较文学这个专业,但他们更多是去看原著,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 那这个语言问题会变成一个障碍吗?是否一定要读原著呢?
杨老师: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是,我们没有哪个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是通晓全世界所有语言的,但是呢,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比较文学这个学科难在什么地方?它对研究者的语言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国外的话,你说的是对的,如果你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学者或者说你要读这个专业的博士,熟练掌握四种语言可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是在国内,这个语言条件实际上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目前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本科同学想做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自由选择各国的文学作品。因为现在毕竟我们的这个翻译,虽然也有比较差的译本,但是,有时候我们确实也看到有非常好的中译本,高质量的译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有一个好的中译本,在这个中译本的基础上来做研究,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
当然,我们如果进入到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比如说你是一个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觉得导师肯定会给你提语言的要求了。我们作为一个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话,至少你的一外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如果你的一外是英语,那你用英语来读作品、读文献、查资料、查资源,应该都是没有障碍的。不仅是要能读原著作品,相关的英文论文和专著,你也要能够读并且理解,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专业学习的准备。如果你能够掌握二外,二外能够达到阅读文献的程度,那就是非常加分的了。在写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时候,导师一般会要求你选择你最擅长的那个语种的作品来研究。如果说一个同学他只会英语,然后他非要去研究日本文学作品,老师就会劝退了。
问:
那要是他到研究生阶段,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比如说他就对日本文学感兴趣呢?
杨老师:那就先去学日语。那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那你自己就要有计划了,那就赶紧先去把日语学好了。之后,如果你能够用日语来读作品、读文献,你就可以说服你的导师,可以做这个研究,我觉得就没有问题。因为如果你进入研究生的阶段你在外语能力上如果依然存在问题的话,还是会引起质疑的。而且确实客观上可能还是会影响你的研究的质量。
关键在于什么呢?不仅是你能不能读作品原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还拿日本文学来举例,如果你特别喜欢川端康成,或者特别喜欢东野圭吾,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文献都是日语的。对日本文学作品研究得最充分的那不还是日本评论界吗?如果日本评论家的研究成果你看不懂,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目前是什么情况你也不知道,那你想你这个研究怎么做呢?如果你完全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那做这个研究你真的是给你自己挖坑了。所以这是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说如果你的语言能力有欠缺的话,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这个质量。
问:
那比如说,用英语的文学作品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您觉得在我们中文系做比较文学,我们相比英文系的学者在研究上有什么优势?
杨老师:其实我觉得英语系的学者和中文系的学者各有优势。中文系学者的优势,可能在于他是中文系出身,他来做比较文学研究的话就天然地具有一种跨学科的眼光。因为他经过中文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当他在看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他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有一个中国的一个作品是怎么样的,跟这个英语作品某些方面很契合。我觉得这个是中文系出身的老师和同学的一个天然的优势。英语系学者的优势很明显就是他们的外语能力,这是他们的突出优势。
我觉得作为比较文学这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有一种全面的视野,完全可以打通学科或者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当你打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有意义的新的发现吧,这会很有意思。
问:
您认为就是在我们北外学中文或者说是比较文学的话,会有什么优势,就我们有些什么特色?
杨老师:我觉得在北外学比较文学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北外的外语学习的氛围特别浓厚。我们北外中文系的优势就是我们同学的外语特别强,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的英语是非常好的,甚至二外也不错。我觉得这就是天然的有做比较文学研究的优势了,语言上的能力就具备了。另外一点,我们北外本身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外国语大学,我们开设了那么多的语种,还有很多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老师,你可以学习和请教的老师和同学太多了。而且,不管是外语的教学和研究、还是外国文学研究,北外都是走在国内最前列的。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这都是我们的优势。
问:
您为同学们推荐几本比较文学相关的书吧。
杨老师:我给大家推荐一本教材吧,陈惇和刘象愚老师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这本教材是比较经典的,也是获奖教材。这本书把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研究的类型和范围介绍得非常清楚,也很好读。对本科同学来说,比较文学还是一个比较难的学科。但这本书呢,它深入浅出,又非常系统、全面,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史、与学科相关的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观点,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方法等等都有细致的介绍,是很适合本科同学学习的一本书。
本科同学想了解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话,《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这一套丛书也是可以读的。我拿的这本是“美国卷”,主要是讲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然后你看这套丛书还有法国卷、日本卷、德国卷、俄罗斯卷、南北欧卷、阿拉伯卷和英国卷,所以它基本上把我们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跟中国文化的关系都梳理出来了。
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著名的学者,它的材料也非常丰富,比如说我们拿《跨越太平洋的雨虹》这一本来做例子。它是研究美国作家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的。从布莱特·哈特开始,然后是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一直到后来的梭罗、爱默生、庞德、赛珍珠等等,还有福克纳、垮掉的一代,另外还谈到一些华裔美国作家的创作。看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美国文学从早期开始一直到当代,它跟中国文化都有关系。我们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比较文学比较难,但是,看这样的书,你就会一下子从丰富的材料当中非常直观地体会到,原来比较文学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著名作家,比如马克·吐温,虽然我们大家从小都看过他的作品,但你那个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原来他的作品还跟中国文化有关系。但你看了这些书之后,你就会知道,原来我们读的那么多的外国作品,其实它们都跟中国文化有关。
问:
我之前看您写的一篇论文提到陈美玲的《雌狐月饼复仇记》中体现了佛教思想。虽然是印度创立了佛教,但很大程度上是它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其实她写那些佛教故事,也是基于中国文化。
杨老师:对。因为陈美玲主要运用的佛教思想,比如说禅宗的一些观念,禅宗就是一个公认是属于中国佛教的东西了,因为禅宗就是完全是在中国本土创造出来的一个佛教的流派。当然,禅宗诞生以后的影响就非常广了,比如说,它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向别国传播,又影响到美国、西方世界。但是,不管怎么样禅宗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
问:
在我看的时候我发现您在论文里说,她以很多具体的佛经故事作为原型。如果要做比较文学的话,似乎需要很深的各种知识储备,不然即使看到了文本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有效联想。那么,请问怎样才能形成这种知识储备呢?
杨老师:其实,知识是无边无涯的。就我这篇论文而言,我写这个论文是因为我在看一些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我就看到里面有很多中国文化因素的运用。那作为研究者,你就会去想,作家是怎么样来运用这些因素的?他在运用中国文化因素的时候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手法?每个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因素的运用还都是不一样的。除了你看到的那篇论文,我还分析过陈美玲的诗歌创作跟中国文学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讲到她对李白诗歌的运用,还有她对中国的传统诗歌创作手法的一些应用,比如说中国的,像我们传统所谓起兴的这种手法等等,这些都被陈美玲用来创造她的英文诗歌。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中文系的课程学好。比如说,我们中文系的很重要的课,中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你对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脉络、重要的作家作品,都应该要有了解,读尽量多的作品。另外呢,就是我们有外国文学的课,它对我们外国文学作品有系统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一直到当代。虽然我们也只能介绍一些重点的作家作品,但如果你时间允许又有兴趣,就可以多读作品。但是那也是范围太广,那么多的作品,怎么选择呢?我建议大家还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套一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你对这个作家感兴趣,你喜欢他的这个作品,那么你的兴趣就会引导你去了解有关他们的所有的事情。你研究汤亭亭也好,或者有人喜欢严歌苓,或者白先勇,你如果喜欢你就可以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找来读,然后有关他的研究的那些书啊论文什么的,你都可以找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别人是怎么来讨论、分析和研究他的。我觉得不管是做哪一个学科的研究,你都要在学科的大范围中缩小目标,从你的兴趣出发,找到你特别感兴趣和喜欢的点,然后集中精力去深入地挖掘、思考,这样就可能有所收获。
问:
我们了解到您有非常丰富的海外经历,比如您曾去过UCLA亚裔美国研究中心访学。您在那里有什么收获呢?
杨老师:我觉得收获还挺大的。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就看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张敬珏教授的很多书和论文,知道她是这个领域的著名学者,所以后来有机会跟随她学习,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在美国,UCLA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是走在最前列的。UCLA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和亚裔美国研究中心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到UCLA去学习。我在UCLA访学了一年,这次学习对我的研究和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
问:
那他们的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吗?
杨老师:就我个人的体验和观察,也许因为我上的都不是几百上千人的大课吧,所以很少看到教授使用多媒体教具,很多教授也不准备PPT课件,他们就是采取传统的上课方式,在黑板上用粉笔写板书。很多美国学生也是在笔记本上手写记笔记。
然后我感觉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国内相比更随意一些,课堂气氛是比较轻松的,老师和学生的状态也比较放松,课堂上讨论的时间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前会布置很多阅读任务,老师课上讲知识点的密度并不大。而我们国内的课堂以老师讲为主,我们老师准备了好多要讲的东西,每次上课都匆匆忙忙,怕讲不完,学生们也是一直埋头记笔记,比较紧张。我觉得国外的学生更多的工作是需要课下完成的。他们课下读书的任务很重,可能一周要读好几百页,每门课好几百页,读书的压力真的很大。相对来说,我们国内同学读书的压力比较小,可能有的同学一周读一部长篇小说也很难完成。
问: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区别,据我了解国外学生的排课是比较稀疏的。我们国内课程表排得比较满,这样就导致课下自主安排的时间会减少。
杨老师:是的,我看过我们同学的课表,确实是排得很满。美国大学生一般一学期上4-5门课,他们上课的课时没有我们同学那么多。确实还是不一样。
问:
老师对汉教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呢?
杨老师:我觉得教外国学生汉语的时候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面对的外国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性格、习惯、甚至在课堂上愿不愿意发言提问,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一些,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调整。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同学往往比较内向,很少有特别外向的。而欧美国家的同学在课堂上就很活跃,可以跟老师开玩笑,可能老师说话说一半就举手打断你要发言提问。但日本同学不会这样,他们甚至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所以你在教日本学生和欧美学生的时候一定是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的。比如,你怎么能够在不伤害一个内向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纠错呢?如何调动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呢?这对对外汉语老师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还是要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然后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你的教学方式。我们常说备课除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我觉得,不管你采用哪种教学法,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心情愉快地从你的课堂上学到东西。
问:
您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
杨老师:在美国、德国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他们的英语都很好。如果说教学时遇到障碍,其实主要还是在日本。因为日本学生的英语不是很好,然后我的日语又不太能够应付教学。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我就尽量地用简单的中文给他们解释。所以我们做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还是要掌握学生的母语。当然,我们还是提倡用汉语教学,但是必要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使用学生母语讲解就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一些难点。
汉教同学还是应该尽量把外语学好,这也能够让你提前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有所了解,对教学会很有帮助。
问:
老师您还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吗?
杨老师:我觉得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多思考。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将使你终身受益,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学术研究,甚至我们的生活都是有好处的。